研究队伍

首页/ 研究队伍/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

刘耕年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气候地貌学、第四纪环境变化

所属系别: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系

Tel:010- 62753152

Fax:

Email:liugn@pku.edu.cn

学历

       1979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获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获自然地理学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获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科研方向

        气候地貌学,第四纪环境变化

人才培养



本科生课程:

普通地质学

普地野外实习

地貌野外实习

研究生课程:

现代沉积环境

气候地貌学



科学研究

研究项目(2010年以来)

1.   2010.01-2012.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山那拉提段冰川地貌演化与年代约束研究”,批号:40971002。总经费50万元。

2.   2012.01-2014.12,参加“希夏邦马峰北坡的冰川地貌序列与年代学研究”, 批号:41101003。总经费28万元。主持人:陈艺鑫

3.   201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任务“青藏公路沿线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冰缘界限研究”.主持人:易朝路,总经费50万元。

4.   2013.1-2017.1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旋回与构造隆升耦合机制与过程研究, 批号:41230743, 代码D010105。总经费350万元。主持人:崔之久

5.   2014.1-2017.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喜马拉雅山中段(亚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研究”,项目批准号:41371082,总经费95万元。

6.   2018.1-2021.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阿里第四纪冰川地貌河流地貌特征的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41771005,直接费用:70.00万元。

7.   2019-2023  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二专题五《雅江流域冰-河-湖演化历史事件与耦合过程》2019QZKK0205,主持人:潘保田,使用经费150万元。


教研成果

中文学术论文

1.      刘耕年,1989,川西螺髻山冰川地貌研究,冰川冻土,11(3),249--259.

2.      刘耕年,崔之久,1990,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海岸地貌研究,南极研究,2(3),18--26.

3.      刘耕年,1991,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南极研究,3(1),22-29.

4.      刘耕年,熊黑钢,1992,中国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的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冰川冻土,14(4),332--341.

5.      曹家欣,刘耕年,石宁,常永静,宋承钧,原海燕,郭贤坤,1993,山东庙岛全新世黄土,第四纪研究,1,25-33.

6.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及拉尔敦达板冰缘块体运动观测与研究,冰川冻土,15(2),199-206.

7.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宋长青,1993,南极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变化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5(1),48-54.

8.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空冰斗分选环的观测和研究,地理研究,12(4),46-53.

9.      刘耕年,刘岳峰,199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分选环的发育特征,冰川冻土,15(3),474-480.

10.   熊黑钢 刘耕年 崔之久 吴荣生.天山北坡乌-库公路沿线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对公路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0(4),92-99.

11.   刘耕年,熊黑钢,1994,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融冻泥流作用,地理学报,49(4),363--370.

12.   刘耕年,崔之久,王晓晖,1995,泥石流的宏观沉积构造和机理,地质论评,41(2),159-164.

13.   刘耕年,宋长青,熊黑钢,1995,高山冰缘环境中冰碛母质土壤的发生与演化,冰川冻土,17(3),204--212.

14.   刘耕年,熊黑钢,崔之久,宋长青,1995,天山石冰川的形态与发育特征,地理科学,15(3),226--233.

15.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1995,昆仑山垭口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科学通报,40(7),624--627.

16.   宋长青,崔之久,刘耕年,朱诚,1995,长白山雪蚀地貌发育特征,冰川冻土,17(2),178--183.

17.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1996,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起始高度,科学通报,41(15),1402--1406.

18.   崔之久,高全洲,刘耕年,潘保田,陈怀录,1996,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臧高原隆升,中国科学(D),26(4),378--385.

19. 阴家润,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伍永秋,1996, 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对昆仑山隆升的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1(3),243-248。

20.   伍永秋,崔之久,刘耕年,葛道凯,1996,昆仑山垭口地区的黄土沉积特征与气候变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4(3),20-24。

21.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1997,南极长城站区松散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冰川冻土,19(1),30—38.

22.   刘耕年,崔之久,葛道凯,伍永秋,1997,昆仑山垭口小南川末次冰期早期成层坡积的沉积特征和气候意义,地理学报524),331—338

23.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7,关于山谷冰川冰岩界面地貌过程与冰川动力耦合模式—以中天山冰川为例,冰川冻土193),193—201

24.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1997,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科学通报,42(18),1986--1989.

25.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宋长青,1997,天山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特点,地理科学17(3)243247

26.   刘耕年,崔之久,熊黑钢,1997,天山冰雪圈地貌过程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学报64),55—60

27.   刘耕年,崔之久,伍永秋,许青海,1997,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地质力学学报34),39—45

28.   崔之久,熊黑钢,刘耕年,1997,关于山谷冰川冰-岩界面地貌过程与冰川动力耦合模式,冰川冻土,193),193-201

29.   崔之久,伍永秋,刘耕年,葛道凯,庞其清,许青海,1998,关于“昆仑-黄河运动”,中国科学(D辑)281),53—59

30.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1998,新疆天山山地自然灾害垂直带谱及其特征,地理科学183),227――233

31.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张兵、宋长青,1998,天山羊背石上冰蚀痕迹分布与冰底过程的初步研究,干旱区地理212),1――7

32.   崔之久、李德文、伍永秋、刘耕年,1998,关于“夷平面”,科学通报4317),17941804

33.   伍永秋、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1998,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石英砂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62),117――124

34.   倪晋仁、王光谦、李行伟、…、刘耕年、等28人,青年科学家关于及时开展“黄河断流问题研究”的建议,科技导报,1998,第四期。

35.   熊黑钢,刘耕年,张兵,宋长青,1998,天山第四纪冰川擦痕特征及分布规律,新疆地质164),388-393

36.   崔之久,伍永秋,葛道凯,刘耕年,阴家润,1998,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冷湿气候及其意义,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01),15-19

37.   崔之久、伍永秋、葛道凯、刘耕年,1999,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1),53――62

38.   李英奎、刘耕年、崔之久,1999,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特征的古环境标志再探讨,应用基础与工程学报7(2)161――170

39.   伍永秋、崔之久、刘耕年、葛道凯,1999,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系列,冰川冻土211),7176

40.   崔之久、杨健夫、刘耕年、宋国诚、王鑫,1999,中国台湾高山第四纪冰川之确证,科学通报4420),22202224

41.   伍永秋、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1999,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代的高度----以昆仑山垭口地区为例,地理科学196期,481—484

42.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1999,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临地区岩溶的对比,中国岩溶,184期,309—318

43.   崔之久、杨健夫、刘耕年、宋国城、王鑫,2000,季风的发展与冰川的消失----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特征说起,冰川冻土221期,7—14

44.   李英奎、刘耕年,2000,冰川槽谷横剖面沿程变化及其对冰川动力的反映,地理学报552期,235—242

45.   李英奎,刘耕年,2000,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特征探析,冰川冻土222期,1—7

46.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张叶春、陈怀录,2000,青藏高原洞穴次生方解石的裂变径迹年代及地貌学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3),61-65

47.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洪云,2000,青藏高原风化壳红土的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及环境意义,中山大学学报,395),97-102

48.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0,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山地学报184),289-295

49.   高全洲、崔之久、刘耕年、伍永秋、张叶春,2001,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岩溶地貌及其演化,古地理学报31),85—90

50.   崔之久、李德文、冯金良、刘耕年、李洪江,2001,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中国科学(D辑)316),510-519

51.   崔之久、李德文、冯金良,刘耕年,2001,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科学通报,4621),1761-1768

52.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冯金良、曹峻,2001,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中国岩溶213),183-188

53.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宋长青、孙林,2001,南极长城站区寒冻风化特征,冰川冻土232),180-184

54.   崔之久 李德文 刘耕年 冯金良 张威。 2001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中国科学(D),31(增刊),134-141.

55.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地理学报573),293-300

56.   高全洲、崔之久、陶贞、刘耕年、洪云,2002,青藏高原古岩溶的性质、发育时代和环境特征,地理学报573),267-274

57.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球学报233),283-288

58.   周岳明、刘耕年,稳步推进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2,第3期,26-29

59.   刘耕年、李建江、鞠远江、崔之久,高容重粘性泥石流沉积的组成和构造反映的搬运和沉积动力特征,2003水土保持研究103),1-7

60.   鞠远江、曾思伟、刘耕年,2003,泥石流沟最优治理方案选择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水土保持研究103),52-54

61.   罗日升,曹峻,刘耕年,崔之久,2003,西藏枪勇冰川冰下富碎屑化学沉淀特征与冰下过程,地理学报585),757-764

62.   冯金良、崔之久、张威、刘耕年、朱立平,2003,云贵高原红土性风化壳定年对象-锰结核的基础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3),38-45

63.   冯金良、崔之久、张威、刘耕年、朱立平,2003,云贵高原碳酸岩风化壳的古地磁定年探讨,中国岩溶223),178-190

64.   崔之久,唐元新,李建江,刘鸿雁,刘耕年,2003,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地质力学学报94),330-336

65.   张庆东、周岳明、刘耕年,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任制的意义及其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关系,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3,第1期,10-15

66.   鞠远江,刘耕年,张小咏,傅海荣,魏遐,崔之久,2004,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与气候,地理科学进展233),43-49

67. 刘耕年、罗日升、曹峻、崔之久,2004,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下化学沉淀的理化特征及其冰下环境指示意义,中国科学D3411),1054-1061

68. 冯金良、张威、崔之久、李德文、刘耕年、朱立平,2004,云南东川地区层状地貌面的成因,山地学报,22(2),165-174。

69.   鞠远江、刘耕年,2004,孢粉纪录揭示的4000aBP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环境变化,冰川冻土,26(2),166-170。

70.   杨小兰、吴必虎、李耕年、张伟,2004,中国旅游地貌学研究进展与学科体系形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00-104

71.   张小咏,李永化,刘耕年,尹怀宁,2004,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44),115-120

72.   刘耕年、戴长亮、金和征,北京大学实行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年增刊,48-51

73.   刘耕年、傅海荣、崔之久、唐元新,2005,太白山佛爷池湖泊沉积理化分析反映的8000aBP以来环境变化,水土保持研究2005124),1-4

74.   张小咏,刘耕年,鞠远江,傅海荣,2005,冰川径流模型研究进展,水土保持研究124),58-62

75.   李英奎、J.Harbor、刘耕年、周力平、崔之久,2005,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水土保持研究124),139-145

76.   李英奎、J.Harbor、刘耕年、周力平、崔之久,2005,宇宙核素地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型,水土保持研究124),146-152

77.   冯金良、崔之久、朱立平、刘耕年,2005,夷平面研究评述,山地学报231),1-13

78.   傅海荣、刘耕年、魏遐、张小咏,2005,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岩石漆的形貌、成分和成因分析,干旱区地理284,429-434

79.   鞠远江,刘耕年,2005,天山玛纳斯河源鹿角湾冰川地貌与冰期系列,冰川冻土276),907-912

80.   鞠远江,魏遐,刘耕年,2006,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干旱区地理291),76-80

81.   刘耕年,裴志永,陈艺鑫,2006,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蚀基岩面微形态研究,冰川冻土283),348-354

82.   鞠远江,刘耕年,魏遐,2007,山地冰川平衡线高度作为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的讨论,冰川冻土,29(4),602-613.

83.   戴长亮; 刘耕年; 周岳明;加强岗位管理 稳步推进教师职务岗位聘任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7 03,21-25.

84.   张小咏,刘耕年,李永化,陈正超,2008,高斯函数参量法及其在山区降水计算中的应用,地理研究 27(3)594-602

85.   刘耕年,张跃,傅海荣,陈艺鑫,2009,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特征与冰下过程研究,冰川冻土31(1)68-74

86.   刘耕年,陈艺鑫,张跃,傅海荣, 2009,海螺沟冰川冰蚀基岩面矿物变形与冰下过程,科学通报, 54(23), 3771 ~ 3777.

87. 石磊,张跃,陈艺鑫,傅海荣,刘耕年,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1),96-102.

88. 陈艺鑫,李英奎,张梅,张敬春,刘耕年.昆仑山垭口地区“望昆冰期”冰碛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冰川冻土,2011,33(1),101-109.

89. 陈艺鑫,李英奎,张跃,张梅,张敬春,易朝路,刘耕年,末次冰期以来格尔木河填充-切割及驱动机制初探,第四纪研究,2011,31(2),347-359.

90. 陈艺鑫, 张梅,李川川,李英奎,刘耕年,末次冰盛期后格尔木河下切的时空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地理学报,2011,66(11),1540-1550.

91. 张梅, 陈艺鑫,银森录,张敬春,李川川,刘耕年, 格尔木河小干沟坡积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干旱区地理,2011,2011,34(6),890-903.

92. 张敬春,李川川,张梅,刘耕年, 格尔木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地貌学分析,山地学报,2011,29(3),257-268.

93. 刘耕年,Li Yingkui,陈艺鑫,张敬春,孔屏,Harbor ,Caffee, 喜马拉雅山佩枯岗日冰川地貌的年代学、平衡线高度和气候研究,冰川冻土,2011,33(5),959-970.

94.   潘仁义, 李川川, 张梅, 孙才奇, 刘耕年.2012. 天山冰川与塔克拉玛干风沙沉积的颗粒特征和分异过程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5),744-756.

95.   孙才奇,李川川,陈艺鑫,张梅,聂振宇,刘耕年,2013,天山冰缘环境活动层冻融过程定位观测研究,冰川冻土,35(2),272-279.

96.   焦世晖,王凌越,孙才奇,易朝路,崔之久,刘耕年.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大暖期多年冻土边界变化的探讨.第四纪研究,2015,35(1),1-11.

97. 焦世晖 王凌越 刘耕年.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变化预测.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2(2),249-256.

98. 莫多闻,刘耕年,李有利.岁月流金,王乃樑先生生平及北京大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创立与发展.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6,5,p42,p74.

99. 刘蓓蓓 崔之久 刘耕年 张威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法的岷山雪宝顶-九寨沟地貌形态分析.第四纪研究,2017,37(2),224-233.

100.      莫多闻,周力平,刘耕年,李有利,夏正楷,张家富,李宜垠. 北京大学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地理学报,2017,72(11),1974-1996.

101.      刘俊男 刘耕年 彭旭 刘蓓蓓 崔之久.喜马拉雅山亚东康马段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54(2),398-406. doi:10.13209/j.0479-8023.2017.103

102.      肖菁,刘耕年,聂振宇, 陈艺鑫,彭旭,刘蓓蓓,韩业松,崔之久.天山末次冰期以来干旱化过程的冰川证据.冰川冻土,2018,4(3),434-447.

103.      郭浩,刘耕年.西藏普兰地区第四纪以来冰锯作用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6),1065-1072.

104.      刘擎,李宜垠,孙才奇,聂振宇,杨玮琳,崔之久,刘耕年.青藏高原(格尔木-亚东)冰缘现象及其气候意义.冰川冻土,2021,43(3),690-700.

105.      杨玮琳,韩业松,刘擎,刘耕年.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剖面法测年的川西龙日坝冰水扇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21,36(12):1-10.DOI:10.11867/j.issn.1001-8166.2022.002.